在台東挨家挨戶探訪的「宅醫」,替年輕人找回家的路 | 健保診所維基百科
2020年9月14日—脹氣,暫時沒事了,」安撫家屬後,余尚儒又趕回診所。都蘭居民都知道,平日,醫師們若不在診所,就是在山上部落,或者在社區某患者家。
不少高社經退休族選擇都蘭「二地居」,也自發當起診所宅醫志工,「幫診所記帳的是一位金融業高階主管,過去每天經手都是數億元,前陣子義賣蛋糕入帳3000元,他說比以前快樂,」五十嵐祐紀子笑說。
回家的漣漪,還在都蘭持續擴散。除了思鄉遊子,前進都蘭的還有渴望兼顧興趣與理想、生活與工作的Y世代。
今年,都蘭診所迎來年輕醫師賴瑋伶。脫下白袍,熱愛自由潛水、曬得黝黑的她,就像個時髦的背包客。她原是北部醫師,兩年前,為了最愛的潛水,輾轉苦尋,終於在都蘭找到能兼顧潛水喜好與醫師專業的落腳地。
她直言,比起在大都市醫病疏離感,都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依存,對她更具吸引力。「薪水大概少一半,但我不在意,對我來說,工作本身就是件快樂的事。」賴瑋伶實踐理想生活,讓學妹看得很羨慕,也喊著想來都蘭行醫。
圖/新進醫師賴瑋伶(右)在都蘭,找到居家醫療與潛水嗜好的歸屬感。
都蘭,從此不再是留不住醫師的偏鄉。診所從原本僅余尚儒一人,擴展成十幾人的團隊。
從未離開過都蘭的蘇惠雯,從清潔人員做到管理員。會說阿美族語、閩南語與國語,如今是診所重要樞紐,不少部落媽媽被她感召、幫忙推廣。余尚儒形容,像蘇惠雯這樣在地原生長出來的「互助」,才是最強韌的共生連結。
日籍「醫生娘」扮推手,在台找到歸屬感另一位關鍵推手,是帶領志工與部落媽媽的醫師娘五十嵐祐紀子。來台之前,她曾是「找不到家在哪」的日本姑娘。
「在日本,女生就像聖誕節蛋糕,學歷再高,能力再強,24歲沒嫁出去,一過期,就不會有人買了。」五十嵐祐紀子一度自我懷疑,擔心若沒踏入婚姻,會被社會視為魯蛇。
圖/跟著先生一起奉獻台東的五十嵐祐紀子(中)。
她輾轉來台,在台灣生活的自在與認同感,讓她備受衝擊。「30歲的女生可以自己去看電影,自己去速食店吃飯,自己逛街,不會有人用異樣眼光看她。」「去菜市場買菜,就算什麼都不懂,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,歐巴桑都很熱情,幫我很多。」
...